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 > 正文

国内规模最大储能展会,透露了哪些行业信号?

  • 国际
  • 2025-04-18 03:10:03
  • 19

界面新闻记者|马悦然

“大家怎么不太关注价格内卷了?”

在日前举办的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2025)期间,一家头部储能企业在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表示。

这场国内规模最大的储能展会,在北京的大风中匆忙落幕。此次展会的主题是“数智赋能产业变革,储能重塑能源格局”。据主办方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披露的信息,本次展会有近800家国内外储能全产业链参展商、近10万名国内外专业观众达到现场,官方线上直播观众超230万人次。

对比去年数据,今年参展商多了300多家,参与人数同比持平。除了举办地从北京西边的石景山区搬到顺义,这届储能展会和往年比还发生了很多其他变化。

据界面新闻记者观察,展会的热闹程度相比上年有所下降,人气最旺的展台主要集中在如宁德时代(300750.SZ)、阳光电源(300274.SZ)、比亚迪(002594.SZ)、远景能源、天合储能等新能源大佬,它们的品牌效应和引领作用在下行的行业周期中更为凸显。

宁德时代展台 拍摄:马悦然

多位企业人士在与界面新闻交流时表示,业内对此次展会的关注度有所下滑,可能与目前行业内卷严重、供过于求的发展现状有关。同时,今年展会也缺乏有新意的产品。

“储能的热度也该降一降了,此前行业发展过热。”一位储能企业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

前几届展会上,企业在新品上喜欢强调更大容量的电芯和储能系统,今年展会上没有这么突出了。企业在推出大容量产品的同时,更强调安全可靠、长寿命等特征。

据界面新闻不完全统计,此次展会上发布的新品,与工商业储能相关的比例有所增加,各公司对于解决方案、场景的重视程度提升,尤其是头部企业喜欢提智能化概念。

另一方面,业内对于储能产品价格的关注和敏感度有所降低。多家储能头部企业在与界面新闻记者的沟通中,均表达了类似感受。

实际上,行业的价格战情况仍在持续。无论是企业方还是其他业内人士,多表示对这一现象感到疲惫。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以2h储能系统为例,2024年全年平均中标价格为628.25元/KWh,同比下降43%。4小时储能系统出现了最低报价0.398元/Wh,跌破0.4元/Wh,创历史新低。

年初新能源电价入市新政,已经在逐渐改变企业们竞争只卷价格的单一逻辑。

今年2月9日,国家发改委与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被业内称为136号文。文件明确新能源电量全面参与竞争,且叫停了强制配储等。

没有了强制配储,意味着6月起,新能源风电、光伏项目不再要求搭配储能,储能需求瞬时少了政策端的保障。

站在产品需求层面,未来卖出去的储能,必须要切实考虑实际运行效率和情况,储能电站需要并网接入、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此前“建而不用”的现象将大大降低。

136号文的出台,标志着储能行业将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主导。因此,从此次展会上可以明显感觉到,各家企业尤其是头部企业,已开始聚焦“储能真正能为业主挣多少钱,创造多少实际的价值”。

“过去两年,行业过热,出现了很多的拼凑厂,售卖价格不断创新低。136号文后,行业从‘要我建’,变成了‘我想建’和‘我要建’的过程。”美的集团科陆储能产品总监王凯对界面新闻记者称,储能业务的本质是在挣动态的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来自于谁更为了解电网和一站式解决方案。

新能源分析机构InfoLink Consulting提出,强配驱动时代,一些储能项目为了满足政策要求而“盲目”建设,暴露出技术同质化严重、系统效率衰减快等结构性问题。未来,经济性与全生命周期收益能力将成为检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第一标准。

展会上的AI元素 拍摄:马悦然

也正因这一趋势,国内储能厂商更加意识到智能化、AI等软件对于硬件产品的作用,而不是只在做大层面卷“PPT产品”。

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几乎所有头部公司在展台宣传中,均提及智能化平台、或是“AI赋能储能”等相关字眼。虽然有人认为有些企业存在“蹭热点”的嫌疑,但不可否认,这是行业的未来趋势。

从新品发布看,例如,远景储能发布全球首款智能体储能EN 8 Pro,基于AI大模型,内置Trade Agent交易智能体和Grid Agent构网智能体。该公司称,内置的多个专用AI大模型,通过大模型矩阵,自动整合气象数据、市场信息、电价曲线、负荷预测等,实现峰谷电价精准预测。

“智能化的前身是自动化,自智能化后面是人工智能与AI,这是不断演进的。不是每一家企业都有这种开发能力,市场是照妖镜,企业包装出来的东西最终要经过市场检验。”远景高级副总裁田庆军对界面新闻等媒体表示,当储能真正回归到市场价值时,其商业模式会强依赖于它的交易能力。

据田庆军介绍,未来远景储能产品将围绕两方面去做,即构网和交易。在其看来,纵观未来储能在全球的定位和核心价值创造,构网是源网荷储和大型离网项目中最核心的要素。且取消强配后,储能需要通过交易来建立商业逻辑,这背后是高度智能,以大数据、大模型连接软件和硬件,人工更多会成为辅助,产品创新服务于成本和竞争力。

构网型技术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创新,通过模拟传统同步发电机的惯性特性,解决新能源高比例接入导致的电网稳定性问题。‌

交易智能体 拍摄:马悦然

界面新闻记者在宁德时代展台也看到了智能化产品的展出,该公司在此次展会上,发布了智慧储能管理平台“天恒·智储”。

宁德时代称,当前储能行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耕”。天恒·智储平台可为储能电站构建涵盖智能预警、运行分析、电站体检和智慧运维在内的全套标准化能力等。

天恒·智储 拍摄:马悦然

在行业主打“AI+储能”近三年的海博思创,今年参展主打的标语是与智能化概念相关。

海博思创联合创始人舒鹏认为,AI和储能的关系是一种“双向奔赴”, 随着国内储能行业从新能源强配逐渐转向独立储能,通过市场化交易获取收益,效率、安全和稳定将成为产品胜出的关键因素。

阳光电源工商业储能产品线总经理曹伟指出, AI与储能的融合正推动行业从“经验驱动”迈向“智能驱动”的范式跃迁。阳光电源认为,AI技术将在能量管理精准化、调度决策实时化、电力交易博弈最优化三大维度重塑储能产品价值,并催生万亿级市场增量空间。 

此次储能展会举办的日期,正值美国提出所谓“对等关税”。

多位业内人士在与界面新闻交流时表示,目前企业多呈观望态度。与光伏等新能源产业相比,国内储能企业出海更晚,且水平参差。长远来看,企业或选择多板块布局国际市场,并谨慎布局海外产能。

在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看来,2025年,面对地缘冲突、绿色壁垒、技术路线竞争定型,储能产业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新技术重塑成本优势,新兴市场增量空间打开,中国标准国际化提速,储能产业也存在发展的机遇。

对于新兴市场,俞振华提出,2025年海湾国家新能源投资加速,本地化合作机会增加,竞争亦趋激烈。印尼、智利等资源国或从出口限制转向要求外资企业绑定本土加工产业链,倒逼中企调整海外投资模式。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预计,“十四五”前四年,新型储能年复合(2021-2024)增速为121%;2025年,预计新增装机超过30 GW。整个“十四五”时期,新型储能年复合增速将超过100%。

该机构数据显示,保守场景下,预计2030年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236.1 GW,2025-203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0.2%。理想场景下,预计2030年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291.2 GW,2025-203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4.5%。

在此次展会开幕式上,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表示,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立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要求,持续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和产业发展,主要在强化规划前瞻引领、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引导科学合理调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四方面发力。

据边广琦介绍,国家能源局将加快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完善辅助服务市场交易品种,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完善新型储能价格机制,促进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等。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