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房产 > 正文

马上评|禁用“零添加”,影响不止于一纸食品标签

  • 房产
  • 2025-04-08 14:02:04
  • 13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59项食品安全新国标及修改单,其中一项关于预包装食品标签的新规引发了广泛讨论——禁止使用“零添加”“不添加”等营销用语。

马上评|禁用“零添加”,影响不止于一纸食品标签

这一看似细微的调整,实则是食品安全治理从“概念纠偏”走向“科学监管”的关键一步。当消费者不再被文字游戏所迷惑,当企业回归产品的真实属性,这一食品标签的新规,影响将不止于一纸小小的“标签”。

根据此次修订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食品标签不得以“零添加”“不添加”等字眼对配料进行特别强调。同时,新规还强制标示致敏物质、糖及饱和脂肪含量,并引入数字标签技术。国家新标准通过规范标签语言、强化定量标示、推广数字化信息披露,旨在打破信息不对称,遏制不实营销乱象。

 “零添加”标签之所以盛行,背后有企业借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非理性恐惧进行的商业操纵。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调查显示,72%的消费者认为“零添加”食品更健康。然而事实上,合法合规使用的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保障食品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手段。

企业通过选择性标注,将“零添加”塑造成品质的代名词,这不仅违背科学逻辑,也进一步加深了公众对现代食品工业的误解。例如某品牌酱油以“零防腐剂”为卖点,却因盐分超标可能引发高血压风险,其健康初衷反而被“反噬”。

如果说此前监管更多地集中在对虚假宣传的事后处罚,那么此次新国标的突破之处在于,它通过前置化标准的设计,在制度源头重构市场秩序。

强制标示糖分与致敏物质、规定燕窝月饼需标明燕窝含量、引入扫码可查的数字标签等制度安排,核心目标都是让食品信息从“可宣称”走向“可验证”。这种转变体现了监管思维的升级。通过标准的细化压缩企业误导宣传的空间,通过技术手段赋能消费者的知情权,监管体系的透明度与前瞻性大幅提升。

长期以来,社会对食品添加剂有着一定误解。实际上,食品添加剂极大地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被誉为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本身并不是洪水猛兽,而且其添加有着严格的规范。

“天然即安全”是一种朴素但并不科学的认知,因为它忽视了传统食品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营养流失等安全隐患。举例来说,某网红手工果酱因“拒绝添加防腐剂”而导致霉菌超标,最终引发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因此,食品标签改革不仅是制度调整,更是全民层面的科学认知提升。

在消费者层面,我们应警惕“零添加”的营销话术,回归理性选择。食品安全的关键在于生产过程是否合规,而非是否“添加”。在选购食品时,消费者应更多关注营养成分表、生产工艺(如巴氏杀菌或高温灭菌)、贮存条件等实质性信息,而非被表面话术所引导。

对于企业而言,“标签内卷”时代应当结束。与其在文案、营销上大做文章,不如将更多资源投入到配方优化与工艺创新之中。

禁用“零添加”标签,既是对食品添加剂的“正名”,也是一次重塑行业生态与公众认知的尝试。当标签回归信息本质,当消费回归理性判断,我们才能真正走出“谈添色变”的误区,在食品安全与科学消费之间找到理性的平衡点。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