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 > 正文

“姜山道头”背后的墨鱼传奇——从民初的“宁波城厢图”说起

  • 职场
  • 2025-04-08 12:16:06
  • 16

1914年上海新学会社出版的《最新宁波城厢图》,在奉化江边现在灵桥附近,标有“姜山道头”。姜山为甬南名邑鄞县(现鄞州区)辖地,鄞县姜山渔民,当年以捕捞墨鱼闻名。每年墨鱼汛前,姜山等地乡民摇着小舢板,从家门口四通八达的河浜出发,渡江过河,从道士堰翻堰进入奉化江,在甬江口出海,一路东向大海,摇向舟山渔场。积年累月,就在奉化江畔形成了姜山等地舟船靠泊的船埠头——“姜山道头”。

“立夏东南风,墨鱼人匆匆。”墨鱼与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以中国东海“四大海产”著称。每

民初宁波城厢图

年农历春分过后,海气渐暖,平时在外海遨游的墨鱼,从深海区自南向北,向大陆沿岸海域大规模洄游,立夏时节到达浙江沿海中街山、渔山、大陈等岛屿附近索饵产卵,进入一年一度的墨鱼汛。每逢这一时节,鄞县姜山、东钱湖等地乡民浩浩荡荡,奔赴江海之约,成就了墨鱼与这座城市、这片海洋的传奇故事。

陆海奔赴的“乡民之役”

宁波墨鱼船联翩放洋,蔚为大观。上海开埠,沪甬连理成枝,声气相通。清同治十一年九月,开办不到五个月的上海《申报》,刊登报道《望海观鱼》。该文以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墨鱼船的出海盛况:“凡船属宁波者共有四千艇,属近处者另有三千艇,皆于英年四月择吉数日内全出海,自海视其船出口,殊可谓美观。潮汛既退,船皆解练挂帆,陆续而出,锣音冲天,人声极为热闹。逾一时,观望海面至涯岸,满目皆船,掩木天除处。至船皆出,乃于海面聚会,然后各自分段捕鱼,直捕至英七月始返。”

虽然此时《申报》创刊不久,但慧眼独具。人力帆船时代,宁波墨鱼捕捞业这种季节性大规模的生产方式,特别是鄞县百姓“农民-渔民”生产角色的迁移互换模式,放在今天的世界渔业捕捞史中,仍然具有独特的创造意义。《望海观鱼》的观察弥足宝贵:“渔者多乡人,返后皆归家或种地,或做他业,俟明年仍复出海去。”

1936年的《鄞县渔业之调查》对此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姜山“该地渔民,分内海外海二种。内海渔民,年仅捕墨鱼二个月(由立夏至端午节),其后便度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田园生活。此等渔民以其称为渔民,勿宁称为农民。外海帮则一年四季均从事海上工作,一年中仅于新年时节归家一行,其余时间,或捕墨鱼,或采淡菜、耙辣螺、钓鮸鱼等”。

舟山的各路渔船回到宁波,靠泊在江夏半边街一带的鱼市。东海鱼货行销毗邻各县和上海、苏皖赣湘等地。“走遍天下,不及宁波江夏”。宁波以渔兴市,港通天下,其发端或就在这里。

流动性极大的海上世界,其社会组织、生产形态与农耕定居社会截然不同。在浙东沿海渔场追捕季节性洄游鱼类的各地渔民,组成同乡渔业公所,维护自身权益。《鄞县渔业之调查》统计,姜山捕捞墨鱼有三大公所,姜山墙弄村等地渔户组建永泰渔业公所(南洋公所),去往中街山列岛的东福山、青浜等岛屿;姜山上张、居敬桥等地村民则是永庆渔业公所(北洋公所),目的地是马鞍列岛的嵊山、野猫洞等渔区;东钱湖以殷家湾为主的湖帮设有永宁渔业公所,集中在嵊泗花鸟岛捕捞。

鄞县的墨鱼捕捞常见于民国时期各种记载。1932年《调查鄞县、定海、镇海三县渔业状况之报告》,提到三县共有32家渔业公所。在统计“渔船类别与船数”时,其他各地渔船以大对船、流网船、涨网船等作为捕鱼功能区分,惟有姜山永泰、永庆和永宁三个公所和定海庙子湖鱼帮以捕鱼类别“墨鱼船”列项。

“姜山墨鱼帮”曾经闻名遐迩。“勤县南塘乡姜山一带居民,类多网捕墨鱼为业。捕鱼地点在花鸟绿华诸岛,溯其历史,已有二百七十余年之悠久,即历年移居者不下千数百户。在每年渔汛期间,临得前往住居者亦约六七百户,故远近有姜山墨鱼帮之称。”(鄞县宁波旅沪同乡会月刊第113期,1932年12月)

2023年6月,宁波渔文化促进会邀请宁波文史馆和宁波大学历史系的专家学者,登上舟山中街山列岛,开展“清末民初宁波渔民捕捞墨鱼田野调查”。通过寻访,不仅复原了当年鄞县姜山、东钱湖等地乡民跨江出海路线,还发现青浜岛当地渔民的上辈人,70%来自鄞县,东福山岛则是一半左右。

捕墨鱼    图片来自网络

壮美悲情的“驻岩而生”

浙东沿海流传着许多与墨鱼有关的渔谚,传递出丰富多彩的地方民俗信息。墨鱼属于头足纲,一生繁殖一次,习性喜欢水质清澈,通常选择靠近岸礁、海藻茂盛的海域产卵索饵。舟山渔谚“墨鱼喜礁,黄鱼爱潮”,隐含了墨鱼与岛屿岩礁的独特生态关系。

对于每年四五月间墨鱼群聚驻岩产籽这一现象,浙江沿海各个渔区有着不同的地方性表述,饶有趣味。舟山渔民俗称“乌贼靠礁”“墨鱼附卵”。舟山中街山列岛的庙子湖、东福山、青浜、黄兴,马鞍列岛的壁下、嵊山,多个岛屿面积较大且有植被覆盖,海水温度适宜,饵料丰富,为墨鱼提供了理想的繁殖场所。墨鱼产卵最为集中,也是墨鱼旺发的最好渔场。

台州玉环和象山渔山等地则称作“墨鱼驻岩”,甚至把“墨鱼汛”叫作“驻岩汛”。台州渔谚说道:“四月初八满江红(指海蜇多),墨鱼驻岩荡山黑(指墨鱼多)。”

墨鱼“驻岩附卵”,是其繁殖行为的一部分。“驻岩”的“驻”字,意指墨鱼头顶岩石。雌性墨鱼会在岩滩上用触手和腕足,将豌豆大小如同紫色、黑色葡萄串般的卵鞘,黏附于浅海岩礁缝隙或海藻丛上,避免被洋流冲散,守护卵群。

这一过程虽然缓慢而且痛苦,但对墨鱼族群的繁衍至关重要。墨鱼卵会附着在岩菜和水草上,长成幼体,游向自己的家园——广袤的大海。

雌性墨鱼驻岩附卵时,遭遇风浪突变,或者潮水起涨退落,会导致身首异处。“墨鱼娘,舍命不舍卵”。“驻岩”护卵至死,不仅是墨鱼的生命仪式,也与渔业捕捞传统密切相关,更是人与自然互动的一面镜子。墨鱼娘“驻岩”舍命护卵,头黏礁石身不脱,潮涨潮落守到死。这一现象在海岛民间叙事中的悲情阐释,至今还是令人感叹。

墨鱼还有个大名就是乌贼。这个呆萌可爱的海物,外形胖胖圆圆,呆头呆脑,头上长着两根长长须儿,还会喷墨遁身,一生只交配一次,是个用情坚贞的家伙。

为爱舍命护崽,为爱一生一世。生活在海岛的人们,对墨鱼赋予了美好想象。清代舟山诗人王植的《定海竹枝词》,以渔家女的口吻写道:“墨鱼晒鲞满沙滩,潮去潮来血未干。郎若学得乌贼性,一身黑骨也心欢。”诗中以乌贼比拟情郎的坚贞,既幽默又深情,体现了渔家姑娘对于这般“孤注一掷的浪漫”的向往。墨鱼已深嵌于浙东沿海岛屿的文化基因中,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海洋人文图景。

正是:“乌贼无心却有情,墨痕写尽沧溟声”。

大俗大雅的“黑白之珍”

“过酒墨鱼鲞,下饭龙头鮳。”这是宁波老饕口里经常念叨的当地传统食俗。因墨鱼鲞形似螟虫,浙闽沿海对墨鱼鲞还有个别称,就是“螟脯鲞”。墨鱼鲞清蒸、㸆肉、煲汤,是舌尖上的美食。

当年墨鱼汛期,舟山渔场舟筏云集,鄞县姜山、东钱湖和浙江沿海包括闽南渔民,在各自的岛屿目的地搭棚设厂,捕鱼、晒鲞、贩运、烧饭,各色人等各司其职。

墨鱼鲞分为“三刀鲞”和“下山鲞”两等。“浙东滨海最尚此,腊以行远。”墨鱼未产卵前肉质肥厚,晒出的是上等鱼鲞,产卵后肉膛瘦薄,鲞品略低一等。墨鱼捕捞上岸,剖肚去掉内脏,摊在竹垫、岩石上晒干。如晒干前遇雨,鲞肉变红,称为红皮鲞。

鄞县姜山墨鱼捕捞自成气象,独领风骚,本邑学者从小耳濡目染,对于海物如数家珍。出身鄞县书香世家的明代学者屠本畯,深谙海洋物产。他在赴任福建盐政司同知期间,撰写《闽中海错疏》,详细记录自己对墨鱼的认知。屠本畯写道:“乌贼一名墨鱼,大者如花枝,形如鞋囊。”墨鱼“有骨洁白”,“刻镂以指,剔之为粉,名海鰾鮹,医家取以入药。”

清代鄞县藏书家徐时栋曾编纂同治年间《鄞县志》。他在《烟屿楼笔记》写道:“以鰂为腊,俗称乌贼鲞。本出吾乡。”

墨鱼内脏加盐腌制,古称“鱁鮧”。此物咸腥浓郁,臭味独特,类似烹法在日本叫作“盐辛”——著名的“黑暗料理”,清酒绝配。

南北朝时期的宋明帝,嗜甜如命,满足此君口腹之欲的“蜜渍鱁鮧”,可谓Double“黑暗料理”,每次都能吃上好几大钵。此事沈括《梦溪笔谈》有记:“宋明帝好食蜜渍鱁鮧,一食数升。”

墨鱼大俗,亦大雅。墨鱼不仅是饮食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渗透到艺术和习俗信仰中,成为独特的海洋文化符号。

宋代梅尧臣有诗《乌贼鱼》:“海若有丑鱼,乌图有乌贼。腹膏为饭囊,鬲冒贮饮墨。出没上下波,畏鹚自沉匿。渔师罗水虫,得之千丈默。”中国古代少有文人骚客,尤其是著名诗人以海鱼为主题赋诗咏物,这首《乌贼鱼》是少有的一例。

古人对于墨鱼的认知,早已超越食物范畴。唐代学者刘恂《岭表录异》写道:“乌贼怀墨,犹人之含章。知白守黑,其德乃光。”乌贼怀墨抱骨,黑白分明,古人从中悟出人生哲理。

在浙江和闽南沿海流传的墨鱼喷墨救人故事,虽然内容各有差异,但主旨相同。墨鱼喷墨驱赶恶鲨,救下危难之中的船上船夫,渔民视其为“义鱼”,犹如北方草原民族传说中救主的“义狼”。

清明、冬至祭祖时,浙东沿海有些地方的岛民,用墨鱼鲞、猪头供奉祖先,表达“海陆并奉”的敬意。

碑声

从宁波绕城公路姜山北枢纽出口下高速,行驶十几分钟便到了鄞州区姜山镇井亭村的佽飞庙。佽飞庙又称“佽飞将军庙”,在浙东宁波地区流传悠久。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在《鲒埼亭集》记述:“甬上佽飞祠,壮士血食之所,舟人崇奉尤笃。”

姜山井亭村以原来上张村为核心整合周围几个自然村组成。2022年翻建佽飞庙时,发现了埋于庙宅地里的永庆渔业公所《奉宪遵照碑》,碑志内容是对渔事的约定,重立于主殿殿前左侧。碑高189厘米,碑阔105厘米,碑厚8厘米。立碑时间由于“咸丰□年”当中一字磨泐不清,无法确定,清同治十一年七月重修。

从“姜山道头”到“姜山枢纽”,《奉宪遵照碑》隐而复现,矗立田野之上。碑面斑驳,岁月留痕,将过往与当下重新连接。墨鱼的传奇故事早已超越自身,承载着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人们的共同记忆——关于山海之间的劳作生息、风土人情和精神创造。

姜山镇井亭村佽飞庙《奉宪遵照碑》,高子华摄影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