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正文

北大硕士自洽了,社会远远没有自洽

  • 汽车
  • 2025-04-05 11:28:03
  • 4

摘要:相比 " 当食堂阿姨的北大硕士需要舆论理解 ",似乎舆论更需要一个 " 当食堂阿姨的北大硕士 " 供自己来理解,在理解中装进某个熟悉的意义闭环,浇自己的胸中块垒,形成一种 " 社会自洽 ":或者是 " 连北大毕业的研究生都当食堂阿姨了 ",或者是 " 不执着于编制和上岸 ",或者是 " 勇敢追求不一样的生活 ",或者是 " 在体力劳动中摆脱社会内卷 "。那个北大硕士早就 " 自洽 " 了,不自洽的是这个社会,是无数在 " 努力理解北大硕士 " 中渴望自己被理解的人,把她的选择当成自己某种无奈的投射!

吐槽青年出品

选择当 " 食堂阿姨 " 的北大新传硕士小黄,一句 " 自洽赢过一切体面 "" 我更想吃体力的苦 ",在内卷内耗纠缠着年轻人的当下,引起诸多讨论。人们努力去理解 " 北大硕士当食堂阿姨 " 并建构一种类似 " 勇敢追求生活 ""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 劳动最光荣 " 的意义机制,但我总觉得,北大硕士自洽了,但社会远没有自洽。自洽是自己的事,想在别人的自洽选择中建立自身的自洽意义,强行自洽,强行理解,终究是很拧巴的。

简单叙述一下这个故事:凌晨四点起床备餐,开设健康餐窗口践行专业理想,从管培生轮岗做起探索新事业,被亲切地称为 " 黄妈 "。她表示,自洽赢过一切体面。虽然食堂工作很累很辛苦,但不用脑力劳动,多休息就好。自己也去过互联网大厂实习,可每天被 KPI 推着走的滋味并不好受," 我本来就抗压能力一般,更想吃体力的苦 "。如今她已离职。

众多声音中,很多人都努力表达对她的 " 理解 "。但说实话,这种 " 理解 " 更多是一种置身事外与自己无关时 " 表演包容 " 的圣母视角。你能接受一个北大硕士毕业后当食堂阿姨吗?最好的答案并不是 " 接不接受 ",而是:这是一个错位的问题,别人的选择,不需要你接不接受。她自洽就行了,不需要别人的理解。真正的理解不是摆出一副 " 怎么都行 " 的泛爱多元姿态,不面临那种选择,不身处当事人的情境,那种理解总是轻飘的廉价的。你愿意捐一千万吗?愿意!你愿意捐一辆车吗?不愿意,因为真有一辆车。

不需要别人理解,别人可能也理解不了,这更多是一种个体选择,个人在自身特殊情境、特殊心境、特殊价值追求下的选择,并在选择之后形成了自己一套自洽的认知。她的情境,跟别人不一样,她的选择,也是不可复制的。种种理解,总隐含着一种将个体选择 " 普遍化 "、将个人事务纳入到一种可复制的普遍框架中建构一种普遍意义机制的企图。不是说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有真理的理解,而是说,在 " 无须他人理解的事情 " 上强行去理解,这种过度阐释,可能变成一种 " 意义的强制与别扭 ",将自我意义强加在他人身上," 自洽 " 扭曲为一种 " 他洽 "。

也正因为此,在两年前这件事引发社会过多脱离其本人想法之 " 意义延伸 " 时,她在朋友圈中回应说:评论已逐渐走偏,与我说的背道而驰了。北大研究生不是做食堂的充分必要条件,工次和食堂效益也没有太大关系,我做好这份工作是出于对我事业的尊重。每个人都有具体的人生,而不是仅仅顺着轨道向前。

是的,每个人跟其他人不一样,有每个人具体的人生:这个北大硕士身上,有太多的特别性与个体性,可能与很多人的处境并不一样,不具 " 自洽 " 的可复制性。首先,她在毕业时有不少其他选择,可以进大厂,也能进编制,拥有其他 offer,并非没有选择的 " 无奈自洽 "。其二,食堂工作只是她暂时的选择,而且是主动的,轮岗,真切体验师傅们的工作,更切实地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其三,她能赋予这份暂时的 " 体力工作 " 以意义,获得一种不被 KPI 所卷、可以睡安稳觉的松弛愉悦。其四,她对自己的长远和未来有清晰的认知,掌握着选择的主动性。外界种种所谓的 " 理解 ",过多聚焦于 " 北大硕士 " 和 " 食堂阿姨 " 这两个反差标签,已经脱离了当事人的选择逻辑。

相比 " 当食堂阿姨的北大硕士需要舆论理解 ",似乎舆论更需要一个 " 当食堂阿姨的北大硕士 " 供自己来理解,在理解中装进某个熟悉的意义闭环,浇自己的胸中块垒,形成一种 " 社会自洽 ":或者是 " 连北大毕业的研究生都当食堂阿姨了 ",或者是 " 不执着于编制和上岸 ",或者是 " 勇敢追求不一样的生活 ",或者是 " 在体力劳动中摆脱社会内卷 "。那个北大硕士早就 " 自洽 " 了,不自洽的是这个社会,是无数在 " 努力理解北大硕士 " 中渴望自己被理解的人,把她的选择当成自己某种无奈的投射!

这个北大硕士一直在强调 " 自洽 ":体力劳动中的自洽,自洽赢过一切体面。——自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对 " 渴求他人理解 " 的阻断,这个自洽,是自己有一个意义闭环,而不是期待通过外界的理解进入他人的意义闭环。内卷和内耗,就是活在 " 他人理解 " 的魔咒中,由他者凝视的目光主导自己的选择和塑造自己的人设,这是一种顺从性的 " 他洽 ",囚禁主体的闭环。体面,风光,就预设着那个他者目光。自洽赢过一切体面,翻译一下就是:我自己快乐就行,不需要别人的理解。所以,种种所谓 " 理解 " 的社会逻辑,其实都是在与这种 " 自洽 " 背道而驰,人们太追求被他人所 " 理解 " 了!

每种自洽,其实都是在迷茫和选择之后形成的,不可能先有自洽再有选择;每种自洽,主体都是自己,意味着与那个 " 主导性社会闭环 " 的切割,与 " 他人理解 " 的断舍离。不要尝试在别人的自洽中寻找安慰自己的 " 自洽 ",也不要用 " 自以为包容的廉价理解 " 去度量他人,如果盯着别人的北大硕士身份,盯着 " 食堂阿姨 " 这样的字眼,而看不到一个完整的人,活在 " 被人理解 " 的目光渴求中,可能永远无法抵达真正的自洽、自主、自由之境。

有话要说...